肉體解嚴--林懷民

林懷民是我最敬佩的藝術工作者之一,但是說實話,對於舞蹈其實我真的看的不太懂,唯一一次看的舞蹈表演-雲門精華,我有一段時間看到睡意超濃的(我真的沒藝術氣息>"<,像這種大補帖式的表演,雖然可以把所有經典一次看過,但相對的對整個舞劇的脈絡了解不透徹,就比較不能深刻的了解其美麗,所謂的通通看,也通通沒看XD)

不過,林懷民令我佩服的地方,不僅僅是他的名氣。從林懷民精壯的有帶點絲絲白髮、皺紋的外表,可以看出的他的內斂及溫文儒雅,學識淵博、功成名就的他,就依舊謙卑的雙手合十,彎腰感謝;從他對台灣藝術的貢獻,努力的在台灣建立起第一個職業舞團,並且讓它揚名國際,讓國外人認識、雲門認識台灣;從他努力將藝術散播至台灣大小鄉鎮,在城市、國外的公演,不為名、不為利,只為了能在小鄉鎮免費公演,演給這群鄉親看;從他的堅持,他曾經想放棄舞蹈、放棄藝術,因為實在太累人、太辛苦,但是他抱著「為了這塊土地,總是有人要犧牲」的心情,留在台灣,繼續努力的做下去;從他為青年的貢獻,將生活的物質所需降至最低,將多於出來的金錢投資於青少年、讓青少年流浪、原青少年的夢;從他坦然的面對天外飛來的橫禍,在雲門35歳這一年,面對雲門排練場及倉庫被燒毀,他雖難過,但是仍然勇敢的安慰著別人、安慰著大家並報著慈悲的心感謝,不怨天、不尤人,努力的重整這被燒毀的一切,並且勇敢的讓演出及活動如原計畫舉行,甚至在這個時刻,面對政府的捐款,他要的不是補助雲門,而是關懷其他藝文團體。我眼中的林懷民,博學、優雅、謙卑、努力、奉獻,尤其他在這塊土地奮鬥,這樣的他,沒有理由不令人感動及佩服。

然而,以上都是從報章雜誌看到的林懷民,國泰人壽主辦了文化講座(果然是有錢的企業家),讓我有機會親眼看到我心目中的偶像。原本國泰給的主題是「文化培養與灌溉」,但林老師謙虛的說這樣的題目好像他還沒有資格談,他充其量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,所以能提供也只是他自身在藝術的經驗。聽到娓娓道來藝術與他之間的關係,他將這個演講的主題立為「肉體解嚴」,因為一個舞者的身體,其實代表了社會的精神,無論高興、難過,所有的顯性、隱性的情緒以及性格,都影藏在身體裡面,他試圖從肉體的解嚴,得到更多精神上的自由。

51開始抱著冒險的精神,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,雲門的旨意為「中國人跳舞,中國人作曲,中國人編舞,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」。另一方面,舞團的創立以及編舞,似乎也是林懷民老師尋找自我的過程,在編舞的同時,他不斷的問自己「我是誰?」,芭蕾舞強調舞者的技巧及肉體的運用,這是很西方的舞蹈,那麼中國,屬於中國舞蹈的又是什麼?這樣的疑問讓林懷民找上了京劇,一個有完整的訓練體系、無論是精神或是技巧,於是代表作《白蛇傳》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(不過以白蛇傳的為底本的原因很簡單,舞團裡剛好有個人長的很像青蛇,有個長的像白蛇XD),受過京劇訓練的舞者們,用他們現代的身體演出了古老的故事,他們動作起來「真的」就像兩條蛇,看人的身體像彎曲的蛇子不停扭動,很漂亮、很生動(也有點可怕,因為我不喜歡蛇),後面由竹子搭成的蛇窩,則是充滿現代風味的當代裝置藝術品。

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是自我尋找的過程,觀眾則在藝術品裡看到自己的形象,開始對自我產生認同。然而自我的認同是否只是如此?難道尋找許久以後的自我,竟只是蛇?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,當在自我尋找、探索時,不禁讓我們想從自身扎根的土地開始,尋找我們的源頭,我們的祖先,他們篳路藍縷來到此地,開墾拓土,一無所有到建立起自己的家園,陳達夫唱到:「子孫我們是用手抓土把你們養大。」。諷刺的是,這樣的本土的台灣紀錄,在60年代所能得到的資訊卻是少之又少,尋遍承德路上大大小小的書店,卻只找到一本由國語日報所出版的書。於是,林懷民帶著雲門舞團的團員們,徘徊、摸索至新店溪畔,那裡有溪流、有石頭、剩下的是一片荒蕪,這彷彿就是祖先們剛來到台灣這片土地,所面對的荒涼及貧乏。林老師說他到那也不知道要做什麼,於是叫大家在石頭上休息、睡覺,就在這荒涼的空間裡、休息的氣氛當中,他們找到了一個屬於老祖先的姿勢,一個老農民的姿態--重心極其可能的放低,一個低到幾乎貼地的姿態,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在崎嶇不平的石頭中找到平衡,也才能將身體無限的延伸,得到最寬廣的空間,也是用這樣的姿勢,敘述著代表的台灣民族意識的經典舞劇《薪傳》--渡大海 入荒陬 以拓殖斯土 為子孫萬年之業 連橫《臺灣通史》。

下一張(熱鍵:c)
(圖片取自周國安攝影工作室)

林懷民笑說:「這一段累死人的舞!」舞者們說,「跳到最後,我必須心裡喊著,幹!幹!幹!才有力氣繼續跳下去。」舞者用力的舞動、跳躍甚至嘶吼,在舞台上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的生命力,他們勇敢向前,渡海來到此地,舞者身上的線條再再展現祖先的力量與勇氣,整個空氣中散發出一股力量,一股不畏艱難的力量。我們的祖先是如此勇敢及努力,才讓身為後生的我們能在此安身立命,台灣的精神應該就是這種充滿土根性、充滿血與淚。《薪傳》的傳奇不僅於此,1978年12月16日,雲門舞集特別挑選嘉義新港,作為《薪傳》首演的地方,因為那是祖先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的地方也是林懷民的故鄉(不過真正的原因是要躲警察),當天美國正式宣布與台灣斷交,當時全國人民情緒悲憤高昂---舞台上,舞者們奮力的撕開自己的身體,汗水、淚水不斷的淌湧下來;舞台下,觀眾更是哭紅了眼睛、拍紅了雙手。最後台上、台下交織成一片。舞蹈結束了,戲卻沒有散去,觀眾主動的參與進來,幫忙拆台、搬東西。真實的(摘自台北風流人物)

為什麼藝術?究竟藝術可以帶給我們什麼?究竟文化是代表些什麼?在演講中,林懷民花很長的時間,講了一些本土的畫家及其畫作。
因為對土地的感動,於是米勒有了《拾穗》《晚禱》等經典之作,看那些圖我們認識了那個時代的法國農村。在台灣,也有這麼一群畫家,用畫來紀錄生活、紀錄這一片土地。為什麼藝術?因為看這些畫作、舞蹈、音樂、文章.....,我們像是在看本土,也是看自己,看屬於我們的本身被讚揚、被美化,因為欣賞這些藝術,所以我們能夠認識自己、認同自己的美




看畫作、看照片,尋找被遺忘的故事、被遺忘的時光,每一篇都有著自己的歷史,都有它想說的話。80年代,林懷民突發奇想,想要尋找一些曾經紀錄著台灣歷史的老照片,號召許多人一起尋找這些老照片,甚至開了一個展,參觀這個展的人,看了那些照片,勾起了他曾經被遺忘的過去,驚訝的看著曾經熟悉的街道、場景,並憶起曾經發生的點點滴滴。而這些照片本身,又代表著不同的過去、傷痛,其中這些傷痛,很多是因抗日、228、白色恐怖所刻印下的,這些時代的犧牲,似乎隨著時間而被抹去。或許是為了紀念這樣的年代跟人、林懷民老師創作了傷逝悼亡的輓歌--《家族合唱團》。原本的想法是想將這些照片呈現出來,並且配合舞蹈,這時若用強調繁複的舞蹈技巧,反而無法展現照片所想要表達關於生活的記憶,因此林老師讓舞蹈回歸於生活,因此舞蹈褪去華麗的技巧大衣,剩下動作、肢體與生活。幻燈投影的老照片、口述歷史與生活化的動作,構成了《家族合唱》。數百張老照片拼貼出台灣島民的集體過去,口述歷史帶著觀眾重回二二八與白色 恐怖的歷史現場,舞者在放大數百倍的照片前起舞,渺小身影反襯歷史之重。重複的洗臉、洗髮、刷牙、游泳等動作,乃至燒王船、放水燈的尾聲,儀式化的「洗滌」,隱含編舞者試圖淨化歷史傷痛。(摘自雲門舞集)

《家族合唱團》也是林懷民創作的轉捩點,他某一部分的肉體、心靈似乎因為這個作品而得到了解放,放下了重擔、脫開了束縛當他不再質疑自己,不再懷疑自己,才真正的得到解嚴,因為認同台灣、認同自己的種族、認同自己的歷史,也才能超越自己,創作出屬於自己一套融合東西文化理念,傳遞出傳統與現代的舞蹈語言-《水月》、《行草》...等,即是這套語言下的經典作品,這些作品也會得國際的讚揚,像是年度最佳舞蹈、亞州最偉大的編舞者....,雲門舞集,提升至另一個層次。

林懷民老師的創作仍在繼續,仍到處表演、演講,雲門的夢工廠遭受火舌之災、但是表演、活動仍舊進行,似乎無論什麼事情,都不會阻撓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奉獻、對台灣的用心、對藝術的付出,演講中,林老師敘述事情起來,語帶幽默、自嘲,讓整場演講充滿了笑聲,此外,林老師很努力的用台語來演講,雖然是真的不太流利(而且跟我一樣有怪怪的腔調),這也表現出,他努力的親民、對本土文化認同的一面。雖說我不一定看的懂舞蹈,但是我知道林懷民老師對這片土地的努力 ,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。

資料來源:
《印刻》創刊前號
《Discovery》台灣人物誌‧林懷民

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

2 意見:

  1. 匿名 提到...

    哈~
    白蛇傳的來由會不會太扯了點XD
    不過之前工作室被燒掉
    真的令人感到有點驚訝
    驚訝的是....
    這樣本土生根,揚名海外的雲門舞集,
    工作室竟然是如此的簡單樸實
    或許是礙於經費的關係...
    我只能說
    藝術這條路很辛苦也很寂寞...
    但多虧這些堅持與理想
    我們也才能見到藝術的美麗..

  2. Crazyact 提到...

    「藝術這條路很辛苦也很寂寞」
    這句話說得真好...


 

Copyright 2006| Blogger Templates by GeckoandFly modified and converted to Blogger Beta by Blogcrowds.
No part of the content or the blog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.